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建廟緣由

十八年前(民國八十年),住持甘興財還只是一個篤實的生意人。因歹徒道聽塗說誤信他賺了不少錢,於是心生貪念,將他綑綁到山上,恐嚇取財,否則對他不利。 在千鈞一髮之際!默禱觀音佛祖及眾神解危,同時許下大願,如有幸脫險,一定建廟誠心祀奉。 
    說也奇怪,在這次危機中,冥冥中有神佛暗中相助,讓他毫髮未損,平安歸來渡過這次劫難。直到如今說起這一段機緣,他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相信心誠則靈,冥冥中定有神佛顯現相助。
      民國八十二年間,甘住持在睡夢中,浮現觀音佛祖、聖母娘娘、註生娘娘、趙府千歲、福德正神、五路武財神等六位神尊,站立於大興善寺的奇異景象,當初許願建廟的誓言,也因為經費不足沒有著落而延宕。
    夢中現景情況,持續到民國八十四年,觀音佛祖再次指示前往大興善寺舊址(竹市光華東街97號)看地,但租地、建廟等均需經費支應,他個人還有負債支應,心想要完成心願談何容易。
    又隔了二年,夢中顯現觀音佛祖、聖母娘娘、趙府王爺三位神尊,清晰宛如面對面真實情景。觀音佛祖指示於農曆六月十九日舉行安座儀典,並訓諭曰,有小才有大,沒有一步登天之事,且聖母娘娘指示:去做就對了。
    甘住持深感詫異,才驚覺此事不能再拖,連忙與地主談妥租地事宜,過程竟非常順利,在木工、鐵工、水電等信眾答應協助下,簡陋的大興善寺終於如期完工,在安座大典中,他在一次感受神佛的威信與靈驗。
    十四年來,直至今日,籌建大興善寺觀音佛祖及列位眾神慈悲道場的心願,在十方善信大德的同心護持下一步步建設中。
期望十方善信大德參與建設,提供更舒適恬靜的參拜場所,讓十方善信大德能共沐在大興善寺觀音佛祖及列位眾神的慈暉中。
       本寺於農曆九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喬遷至新址(竹縣竹北市新寮街389巷19號),目前仍在建設規劃中

中壇元帥

民間俗稱的太子爺就是李哪吒,或稱哪吒太子、中壇元帥、大羅仙、太子元帥、哪吒元帥、三太子爺、哪吒三太子、太子爺、金康元帥、金環元帥、羅車太子、李羅車、羅車公、玉皇太子爺等。
  道教以他為護法主將,凡瘟疫或驅邪消災,都祭拜太子爺以化難解厄。哪吒本是佛道不分的天神。
  相傳中壇元帥,名為哪吒,是殷紂王時代陳塘關總鎮李靖之三子,拜師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習法,法力高強,俱隱身、土遁等法術,勇武絕倫。更有火尖槍、風火輪、靈符秘訣、混天綾、豹皮囊、乾坤圈、金磚等寶物,本領非凡。
  李哪吒生性頑皮,不但大鬧東海打死了東海的敖丙太子,還用李靖的震天弓箭射死了骷髏山白骨石洞的石磯娘娘門人。東海龍王與石磯娘娘心有不甘,於是擒住李靖夫婦。為了不累及父母,哪吒析肉還母、刻骨還父以報答父母大恩。
  哪吒死後其師傅太乙真人收其魂魄,用蓮花化身,如詩傳:『手提紫焰蛇牙寶,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紅錦綾中福世民。』命他下山輔助武王伐紂,為姜尚中營神將,助周滅商,故後人都尊稱其為中壇元帥。此外因其裝備特殊,有輪有圈,故又有羅車太子等尊稱。其後,玉帝封他為三十六天將第一總領使,永鎮天門。
  太子爺神像的造型雕刻,通常取其七歲的身軀,身穿甲冑,右手上揚,執有寶戟,左手橫胸,執有乾坤圈,而左腳踩風火輪,全身重心皆置于后方右腳上,做騰云駕霧狀,身纏飛帶,且均採立姿,容貌豐圓,顯現威嚴又詳和的童氣。多由武人崇拜,又作保護小孩的神明。一般廟宇尊為中壇元帥,統率東南西北中五營神將神兵,護衛庄境。
  民間鑒於哪吒太子神力高強,欽仰他的武勇,就尊稱他為太子爺來祭奉,崇信者多為武人。道教奉他為五營神兵神將的統率之一(中營中壇元帥)。凡道士施法時必恭請哪吒相助,驅邪押煞。地方若有瘟疫,就請道士作法,村民備妥牲醴犒祭,然後在村落五方豎立五方旗,道士在廟中祭拜中營中壇元帥、土地、城隍、炳靈公等神明,然後誦經作法,招請神將,驅逐疫癘。近年來鎮邪除魔的神能頗受重視,成為民間乩童的主神,而大多數廟宇都奉有太子爺,做為保護神,此外,民宅的祭祀也不少,成為民間信仰的守護神。
  太子爺的神靈,在中國福建、廣東的民眾心里有很大的影響力,漢人移民來台后,許多地方都建廟祭拜或在他廟寄祀,甚至民眾神壇上也祭拜。太子爺香火甚盛,人們對其法力無邊,能消災解厄的能力,絲毫不疑。因此不僅平日香煙繚繞,若逢農歷九月九日太子爺誕,更是信士云集,祈求平安。
  農曆九月初九為太子元帥誕辰。   
托塔天王
  「托塔天王」,姓李名靖,在封神榜中的托塔天王,相傳是殷周時代駐守陳塘關的總兵,他從小就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因此學會不少道朮,學成五行遁法。但因命理太薄而無法成仙,只好在世間行道濟世。
  李靖娶殷氏為妻,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金吒,次兒子叫做木吒,而她的夫人在懷第三個兒子時,受仙人之托蘿而生下哪吒(即太子爺)。
  托塔天王李靖亦被玉皇大帝封為「降魔大元帥」。  


護法天神
  但在佛教中,托塔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又名「多聞天」,在佛教中為護法的天神。托塔天王的形像有很多種,一般為身穿甲冑,手持玲瓏塔一座。
在民同信仰中,屬父子檔的神明相當罕見,而「托塔天王」,和他的三子「中壇元帥」李哪吒,正是雙雙受封為神。  
五營元帥-王爺廟配祀
  王爺廟里,必祀有五營元帥,此五營元帥是王爺的重要部屬,分掌境內五個方位,而由中營的中壇元帥,居中策應,加上各營的神兵、神將,邪魔厲鬼自然無法侵人,以解厄化災,善盡「代天巡狩」的重貴。
  五營元帥又稱五營將軍、五大將軍、五營大將軍、五神將軍。民間相信天罡、地煞等為天兵種將,或稱神重神兵,統由所祭祀的主神調勤指揮,這類神軍分東營、西營、南營、北營與中營等神將,各營均有元帥或將軍,中營元帥由哪吒擔任。
  傳說五營元帥分別是,東營張公、西營劉公、南營蕭公、北營連公、中營李公。中營神將即中壇元帥(俗稱李哪吒、太子爺)。
  民間又傳說,太子爺統率東西南北中五營的神將神兵,為玉皇上帝駕前的神將。
  而五營神將,乃是解消火災或守護廟宇、鎮守村庄的神明。
  中壇元帥統率五營的神兵及神將,以鎮壓邪魔,素為巫師所利用,或被用作祈愿除惡。王爺廟里祭祀的五營神將,只雕刻神像頭部,插在竹子或木頭頂端,有時衣裳裹身,有時用紅布披身。

虎爺

虎爺

土地神等諸神的座騎。
廟會、慶典時的前導、開路之神。
鎮守廟宇城村,驅逐邪魔精怪。
保護兒童,許多地區會要求小孩以虎爺為義父。
能招錢財,俗言「虎爺咬錢來」,相信虎爺具有財神的能力。



虎爺另稱虎將軍,自古以來,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除了神格化的人、植物之外,還有一類是我們熟知動物類型的神祇。動物神明與植物神明不同,植物神明是以鬼神靈魂附身在草木上,才會有神力;而動物神明則是動物本身具有神威神能,才將其神格化,建廟祭拜。
民間信仰的動物中,居首位的應該是虎爺。一般寺廟神案下所供奉的虎爺,是專供土地公騎乘的老虎,有鎮廟堂的功用。有些信徒認為虎爺張著大嘴,是為了叼財寶而來。因此有人是專門來拜虎爺的,這類的人大多是生意人,因為傳說中虎爺會咬錢來。
一般來說,虎爺並沒有特別被奉為主神,通常與土地公同祀。據查訪得知:虎爺除了會咬錢來,還有驅逐癘疫和降服惡魔的威力,尤其對小孩子的各種驚嚇病症具有保護作用。信徒們也相信:虎爺掌管孩子的聰明伶俐,也能治療小孩子的耳下腺炎(生豬頭皮),所以也有大人在祭拜土地公時,會要孩子向神桌下的虎爺叩頭,祈求保護。



虎爺傳奇    



虎爺公的故事傳說,較常見的有山神土地公的老虎座騎,另一種則是保生大帝在山林裡救了一隻老虎,而老虎不再食人而跟隨保生大帝修道的故事,在南部地區王爺廟通常在神案下配祀虎爺公,虎爺公是王爺的腳力,又依輩份年格的高低分為天虎與地虎,年格較低或輩份較低的王爺其腳力大多為地虎,虎爺的造型各地不一,但供奉的位子大同小異,大多位於神案底下或是在內龕前的牆壁下方另外鑿一個拱形的洞安座,一般人祭祀大多以生雞蛋或豬肉來祭拜虎爺公,虎爺公降駕附在乩童身上時,大多走路搖搖晃晃的。

五路武財神

武財神趙公明或稱中路財神,農曆三月十五日誕辰。
《封神演義》所述,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只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晉寶」、「招財使者鄧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理所當然成為財神。到明代許仲琳所寫的一本書中,才確立趙公明成為中國財神地位。由於他的職責與迎祥納福有關,而他的使者又是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因此自然受到民間普遍的喜愛與歡迎。民間又盛傳這四位神仙加上趙公明就是五路財神。
又因趙公明被射中兩眼及心窩而死,故民間說「財神爺無眼無心」,意思說財神爺是盲的,誰碰上誰就發大財,未必是好心才有好報也。現實之中也是善人未必富,富人未必善,上述說法是有一定理據的。
《搜神記》:趙公明屬瘟神,是天神下凡間取人性命的三位將軍之一,有時稱趙玄壇、趙元帥或趙將軍,掌管五方之氣的神祇。他的全銜很長:「高上神臂玉府大都督、五方巡察使、九州社令、都下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列侯、學士定命設帳使、二十八宿總管、上清正一支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
而趙公明有稱「寒單爺」,是「流氓神」,生前早年是個無惡不做的地方惡霸,晚年痛改前非,並在元宵節時自願赤裸上身接受鄉民以爆竹轟炸,藉灼傷自己來贖罪並替鄉民承擔來年一切凶 厄,死後鄉民奉他為神祇。

財神的世俗化:
  財神在民間是一個晚出的神。中國人長期處於農耕社會,對於財富的追求比較淡薄,所以長期以來財神的觀念不明確,財富的職司被賦於許多神靈,甚至於可以說是一切神靈。到了唐代未葉,過年習俗中才出現了請祿馬和財馬。古代重祿,因為得功名獲官職,便有固定的俸祿,所以財富也包括在祿中,現在財與祿同出現在民俗中,說明中國人對財的重視開始上升。財馬,也就是財神的象徵。到了明代,財神的職司才明確定在幾個神祇的身上。
  自古以來,民間的觀念,多半是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或是所謂的「重義輕利」等士大夫觀念。這種想法,是在古代的封建農業社會里洐生的,或許行得通。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逐漸由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商業的社會,不同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不同的世界觀,進一步也和宗教信仰產生了關聯性,並從農神信仰,演變成財神信仰,這無疑是與整個社會下層的經濟生產方式有關係。
  除了經濟的變遷之外,財神信仰也和市民階級的興起有關,當新生活方式來臨的時候,自然有新興的信仰產生。所以,財神信仰也就應運而產生,並逐漸和宗教信仰脫離,在民間自成一格。
  中國傳統封建觀念,有所謂的「士、農、工、商」四大階級,在這四大分類中,商人是排名最後,也是古代人最瞧不起的一類人,而「奸商」一詞,也就成為人們對於從商者最大的眨抑。
  不過,透過財神的信仰,商人把財富的追求正當化,並且合理化「無奸不成商」的行為。另外,透過宗教觀念對於人們的灌輸,也可以改變人們對於傳統商人的看法,並將逐利變得正當且有規範可循,讓商業貿易正常運作,這是財神信仰對於社會最大的貢獻。

五年千歲--趙府千歲

趙府千歲

五 年 千 歲 - 馬鳴山系統
       敬考『五年千歲』之發祥史略係,商殷年帶民族英雄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故生而為英沒後成靈,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神〉受玉皇上帝嚇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大巡〉主宰民間善惡,驅蘊除魔讓災植福司命,因此世人遇有年災月厄常以舉建祈安植福法會則需虔請十二大天王「五年千歲」降臨法壇,主司法事掃除邪魔瘴癘冀保安寧,會畢為酬謝神恩則有雕製王〈彩〉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表示送駕歸位之意,於是民間相傳習俗迄今猶在,嗣不知五年千歲自本宮在草港迎回王船立宮雕像奉祀即已顯示奉〈天〉命就地主吏神事嚮授〈受〉民間香火,保護眾生靈,查察凡塵善惡依命行使隨時復旨。
根據『法海遺書』第三五部中記載:商朝紂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興師伐之朝綱大振。羅、吳、張、趙、封、侯、薛、耿、盧、徐、何、譚等十二位神將本是天皇十二帝,奉玉旨轉世降生,皆在進京求取功名途中奇逢,而異結同盟。商紂時代,中心輔殷,旋而為國成仁,英烈永垂萬世。周武王敕封為中天十二宮辰,子年張府千歲、丑年徐府千歲、寅年侯府千歲、卯年耿府千歲、辰年吳府千歲、巳年何府千歲、午年薛府千歲、末年封府千歲、申年趙府千歲、酉年譚府千歲、戍年盧府千歲、亥年羅府千歲,分別執掌十二天支,蒞任上界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迴奏天府,稱之為代天巡狩。因每逢寅年由侯千歲、午年由薛千歲、戊年由盧千歲為輪值主科,謂之「大科年」,又因每科五年,故又稱「五年千歲」。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常顯現靈異奇蹟。世人遇有年災月厄時,常會舉辦祈安植福法會,虔請十二大天王降臨法壇,主司掃除邪魔瘴癘及冀保安寧,會畢後為酬謝神恩,則將雕製的王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以表示送駕歸位之意。
 張千歲:『張千歲』生在武昌府,姓張名鳳字疆圉。為天庭玉皇大帝之軍師,亦是盧千歲之軍師。
徐千歲:『徐千歲』姓徐名屠維,家住直隸柳河邊。為天庭玉皇大帝之軍師。
侯千歲:『侯千歲』生在武寧侯家,姓侯名著雍。
耿千歲:『耿千歲』生在泉州府同安縣,姓耿名明字重光。
吳千歲:『吳千歲』生在晉江縣塘後鄉,姓吳名上章。
何千歲:『何千歲』生在浙江何家庭,姓何名淵獻。
薛千歲:『薛千歲』生在山西太原,姓薛名玄默。
封千歲:『封千歲』生在福州閩縣,姓封名照陽。
趙千歲:『趙千歲』生在徐州,姓趙名閹茂。
譚千歲:『譚千歲』生在湖南省,三代持齋譚家庭,家住瀏陽眼山表,姓譚名智字柔兆。
盧千歲:『盧千歲』生在貴州境,父親姓盧名志成,世居龍裡盧家巷,將他取名盧閼逢。是五年千歲十二兄弟中權力最大,奉旨掌管天盤。
羅千歲:『羅千歲』生在苗疆峒,姓羅名德字旃蒙。
 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之聖誕
 值年歲科                        監科主神      聖誕千秋
 子年                                   張千歲                             農曆 三月四日        
 丑年                                   徐千歲                             農曆 八月三日
 寅年                                   侯千歲                             農曆 五月五日
 卯年                                   耿千歲                             農曆 五月七日 
 辰年                                   吳千歲                             農曆 三月三日            
 巳年                                   何千歲                             農曆 八月十二日
 午年                                   薛千歲                             農曆 五月六日
 未年                                   封千歲                             農曆 五月一日 
 申年                                   趙千歲                             農曆 三月八日
 酉年                                   譚千歲                             農曆 十二月一日
 戌年                                   盧千歲                             農曆 五月十二日
 亥年                                   羅千歲                             農曆 正月十二日
 三番--侯千歲‧封千歲‧譚千歲
 三老--吳千歲‧何千歲‧趙千歲
 三少--羅千歲‧薛千歲‧耿千歲
 五年千歲,我國古代稱十二天王、十二大巡、十二歲君、十二兄弟或十二瘟王。《通書》載:北魏道帝拓拔珪掌朝時〈西元三八六至四零九年〉,立神歲十二,即十二位太歲神專祀,嗣後,演變為五年一祭,以十二地支之寅、午、戌年〈相隔五年〉,舉行祈安清醮法會,以慶十二歲神之統一聖誕,歲神又稱歲君,俗稱千歲,因五年為一科年,十二位輪值剛好六十甲子,故通稱:『五年千歲』。

福德正神

土地公為土地的守護神,正式名稱是「福德正神」,民間俗稱有后土、社神、社公、伯公、土地或福神等,於市街、寺廟皆以「福德正神」尊稱。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一般百姓都非常重視土地,認為有土地才能栽種五穀,有了五穀才能生存,因此對土地常懷感謝之念,自然就產生一種崇拜的心理,於是創造出土地神來,把土地當做神明來敬奉了。周朝時以二十五家為一社,而封王立社未有土也,封王立社後供奉的神明就是土地公,每社要立社壇一所,供奉土地神,以祈五穀豐收。據傳后土是執掌九大州土地的總司神,而土地公則是歸於后土屬下的一個地方土神,凡是生前有德,死後皆可成為土地神。所以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古代的聚落叫做「社」,故稱土地神為「社公」,開始較為單純抽象,後來逐漸人格化,並形成了配偶社公、社母,又稱「土地公」、「土地婆」。是社稷、道義之神。土地公是所有神明中奉祀率,最高的一位神明。
古時天地之神,均由歷代帝王或地方官員奉旨祭祀,稱之為春、秋二祭,民間百姓不得祭祀,古代的人對於土地常懷感謝之念,為祭祀土地公,因此發展出一種祭祀土地公的方式來區別於官方的春、秋二祭,以免冒犯天威。我國是個農業國家,農事與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播種的時後,就會祭祀「土地公」祈求豐收,而在收成的時候也祭祀「土地公」,報告豐收,以謝「土地公」,前者叫「春祈」、後者稱做「秋報」。
  古人於「秋報」時向「土地公」祈求賜福賜福降祿,八月十五日,恰是五穀收成的時候,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祭祀「土地公」報告豐收,現今之「中秋節」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經過後人益事精華,而漸漸盛大起來。
  土地神崇奉之盛要歸功於明太祖的推動,據《琅玡漫抄》記載,太祖朱元璋出生之地就在一座小土地公廟裡,因此明朝土地廟數目特別多,以後各地相沿成習,土地廟就無所不在,由土地公造型可看出土地職司的神務類別,一般常見的多是銀髮白鬚的老者,造型如果手拄拐杖者就具守護的任務,手握元寶或如意者,就是土地財神。如有轄區內有人高中狀元進士(現今鄉長、縣長)土地公的神格也會水漲船高,頭上可加戴一頂官帽。
  在民間,除了將土地公視為地神之外,也視之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據說他還能使五穀豐收並能鎮鬼神,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裡祭拜。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台、供品祭拜。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土地公的神像一般為頭戴錢帽,帽沿兩條布須下垂抵肩,面龐圓而豐盈,兩眼微瞇,白髮白鬍鬚,笑容可掬,慈祥可親,身坐太師椅,右手執如意或執手杖,左手拿元寶,兩肩微聳,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明顯,兩腿分開自然下垂,在民眾的心目中永遠與「福」、「德」同義,給予人們可信託的希望感。
  民間對土地公的傳說很多,其一是: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多善舉。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死後三日容貌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 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故生意人常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
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另一傳說:商周時期某上大夫有家僕,姓張名明德。上大夫之幼女因在家鄉思父心切,由張僕陪同擬赴任所晤親,然而路途遙遠,半途天又降大雪,小女孩差點給凍死,幸張僕舍衣救幼主,自己反而被凍死。義僕死後,空中突然現出「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八字,時人異之,咸認係上天賜義僕封號,上大夫亦感念張僕大恩大德,立廟以祀。至周武王時贈號后土,故土地公亦稱福德正神。
  亦有傳說秦始皇暴政,徵民建築萬里長城,孟姜女之夫韓紀郎受徵,不幸死於城下。孟姜女尋夫不遇,哭倒萬里長城,露白骨無數,無法識別。時一老翁稱:以妻血滴白骨,若白骨染血必為夫骨。並激其無法尋得,若尋得願為其守墓。孟姜女滴血尋找,終得夫骨,而老翁為其夫守墓,此為后土傳說由來。
  《禮記‧郊特性》:「家主中霤而國主社」(中霤謂土神)。
  《呂氏春秋‧孟冬記》:「是月也……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饗先祖五杞 」(五杞:木正句芒其祀戶,火正祝融其祀灶,土正后土其祀中霤:后土為社,金正蓐收其祀門,水正玄冥其祀井)。
  《白虎道義》云:「古者自天子下至庶民,皆得封土立社,以祈福報功,其所祀之神曰社,其祀神之所亦曰社」又云:「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也」。「社,土地之神也。」因之后土就是社神、土神。
  《神異典‧社稷之神部總論》云:「先儒以社祭五土之神,五土者: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明曰社者,所在土地之名也:凡土之所在,人皆賴之,故祭之也」,所以凡是土地所在就有社神,大至一國,小至地方,不論尊卑,無所不在,俗謂:「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對社神親切的暱稱,蓋早期先民入台,開荒墾地,人與天爭,蓽路藍縷,乃有斯土,因之視土地公為隨時隨地的保護神。
  《孝經緯》說:「社,土地之圭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地為社,以報功也」。
  《春秋左傳》云:「共工有子曰句龍,佐顓頊,能平九土,為后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
  《禮記.王制》所載:「天子社稜皆大牢,諸侯社稜小牢。」「王為群性立社,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蔬「后土,即社神也。」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莊頭莊尾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生意人、農人奉祀更虔誠。土地公由地神變為人神,顯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多神觀念,極具包容性與親和力。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有很大改觀,百業繁榮,一般生活安定,商店,工廠或一般家庭,依然篤信「土地公」,視「土地公」為福神,財神,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春祈)與八月十五日(秋報)均勤拜土地公,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

濟公活佛


在眾多的羅漢當中,濟公這位羅漢,極其特別,端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是漢北化佛教的五百羅漢中,唯一的漢人。
  濟公,或稱濟公活佛、濟公和尚、濟顛僧。濟公在歷史上确有其人,姓李,名修元,又名心遠,是浙江台州(臨海)天台縣人。父親李茂春,是李駙馬的后裔,母王氏,因年邁尚無子嗣,於是日夜求神祈佛,某夜王氏夢見一尊羅漢贈以一朵五色蓮花,王氏接過吞食部久便懷有身孕,南宋紹興三年(1133)二月初二產下一子,夫婦一舉得男十分喜歡,滿月時大宴客,當時有高僧性空,前來祝賀,賜名「修元」。
  道濟十八歲時父母雙亡,守喪三年,後即往杭州西湖靈隱寺剃度為僧,住持─遠瞎堂知道修元是羅漢轉世,前來人間嬉戲,於是收他為門下弟子,賜法名「道濟」。他不守戒律,佯狂不飾細行,遊行市井間,喜的是喝大碗酒,吃大塊肉,酒肉羅漢,行為舉止顛狂放蕩,人以為顛,被人們稱為「濟顛」。
  道濟素為寺僧所厭,遠瞎堂仙逝後,靈隱侍再無濟顛容身之地,遂移居南屏山淨慈寺。嘉泰二年(1202)五月十六日端坐圓寂。
  濟顛圓寂時,留下偈詩一首:
  「六十五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天青水碧。」
  為方便度世,他常常假裝顛狂,裝瘋賣傻,因此被世人形容為濟顛或濟顛和尚。靈隱寺對面飛來峰的洞穴中,至今留有「濟公床」、「濟公桌」,相傳濟公常偷偷躲到這里燒狗肉吃,喝醉了酒就在石床呼呼沉睡。
 手持大蒲扇,瘋瘋顛顛,是「濟公活佛」的標誌。他的那把大蒲扇似乎有無窮的法力,濟公的形象正建立在他的借顛度人、濟世,不拘于形式而獨具一格。對這位善詩文,不畏強暴,又能扶助弱小的和尚,受到世人的普遍歡迎。
 在民間傳說中,濟公是個專管人間不平,又神通廣大的傳奇人物。他智斗秦丞相,懲治嘲弄貪官污吏,路見不平定要拔刀相助。又他的行動常常是以嬉笑怒罵、幽默識趣的形式出現。
 傳說,當濟公住過的淨慈寺,有一次,寺院被焚,急待重建,俱重建需要木料,於是,濟公前往四川募化木料,更以身上的袈裟罩住諸山,把山上巨木全部拔起,并順江流到杭州,寺內古井與海相通,木料由海上運來根根從井中浮出,這些木料修好了寺廟大殿,解決了重建寺廟的難題。
 有關濟公的種種救人于危的事跡傳說訪問所流傳的《濟公傳》有不少的描述,濟顛的助人為善與顛狂情事,都在這本民間流傳書中表露無遺。有人問他,藉酒裝瘋因何而醉?他說:「眾生已醉,我若未醉,如何醉裡度他」。
  濟公有次出外閒遊,遇到一富家新建房舍正待上樑,主人見濟公來此,就請他說些吉祥話,濟公道:今日上樑願出千口喪,妻在夫前死,子在父老亡。念畢即轉身離去,主人見這五句話非死即喪,大感不悅,這時有一老工匠說明其中含意,濟公所說大吉之至,此三間屋要出千口喪,表示可抵百年光陰,妻在夫前死,則世代無寡婦、子在父老死,表示永不絕嗣。
  濟公,有說是活佛下凡,亦有說其修道高深,神通廣大,但并未成佛。
  濟公活佛是佛道二教一齊信仰供奉的神祇之一。相傳濟公活佛很容易顯靈,供奉活佛的善信容易信念,不退初心。
  濟公死后,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號稱為天下第三泉的杭州虎跑泉,虎跑泉西有二層樓高的濟公塔院,是他的葬骨處。濟公的塑像十分奇特,在羅漢堂中常能找到他的蹤影,由于濟公不大遵守戒律,所以他常常站在過道里,從不排在羅漢們的隊伍中。
  據說蘇州西園寺的濟公像,最為傳神。濟公身穿破僧衣,手拿把破扇,面部表情十分生動。從二個角度欣賞,竟有三種不同表情:
  從左面看,滿面笑容,叫做「春風滿面」, 從右面看,滿臉愁容,叫做「愁眉苦臉」 ,從正面看,更有意思,半邊臉哭半邊臉笑,所謂「半嗔半喜」、「哭笑不得」、「啼笑皆非」高超的雕塑藝術,正是濟公性格的絕妙定照。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又稱「授子神」,主司掌懷孕、生產,為婚後不孕及孕而保胎之婦女所奉祀神明之一,為養育之神。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其來歷是出自《封神傳》。據說姜子牙奉玉皇大帝之命,封三仙島之雲霄、瓊霄、碧霄職掌混元金斗(產盆之意),專擅先後之天,舉凡諸侯天子、貴賤愚賢,落地先從金斗轉劫。雲霄、瓊霄、碧霄在封神傳中合稱三姑,又稱三仙童子,乃龜靈聖母的門徒,今人稱為註生娘娘其實就是三合一的稱法。
  民間婦女深信註生娘娘操縱生命的開始、成長與凋零,為懷孕、生產、婚而不孕及孕而保胎之婦女所奉祀的對象。因此無論孕婦、產婦或初為人母者,皆虔誠祭拜註生娘娘,以祈求生育的順利平安。
  在過去,女人結婚、生子育女,以傳宗接代為重要的職責。多子多孫被認為是人丁旺盛,家道興隆的象徵,所以婦女對自己之產育莫不寄以極大的關懷,未生育者期盼早生貴子;有子者祈望保護子女無恙;有病時,期盼早日康復,這種關懷與寄望,自然產生了一種超乎人力的神,來保佑協助婦女的產育之事。
  所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人自古以來,傳宗接代的觀念就根深蒂固,所以「注生娘娘」的香火旺盛,乃必然的事,但以注生娘娘為主神的廟宇并不多見,但是几乎各廟宇都以她作附祀。一般有供奉註生娘娘的廟宇,都將註生娘娘置於主神旁的廂房,大都是「附設」在奉祀觀音、媽祖、大道公等廟的兩廟或偏殿。註生娘娘的神像前,常附祀「十二婆姐」或「十二延女」,各抱一嬰兒,六好六壞以示生男育女,賢與不肖,均憑積善積德之厚薄而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中國人固有的觀念,自古以來,中國人也會特別注意傳宗接代的問題。對於婦女來說,是否能生孩子,或是否能生個男孩子,對其在家族的地位,以及自己的幸福來說,都是非常重要,因此註生娘娘也就應運而生了,並且成為許多婦女崇拜的神明。歷代對於註生娘娘的崇祀,不因時代及環境的改變,而有所差異。
  「注生娘娘」的香火旺盛,乃必然的事,古時候的人生愿望是「財、福、壽」三全,故常把「注生娘娘、土地公、天官賜福神」并列祭祀。
  註生娘娘的神像為左手拿生育簿,右手執筆,表示每一位婦女該生幾個子女,她的生育簿上都有記載。所以只要她一查,就知道該婦女生男或育女,或者接受祈願予以刪改,難怪那麼多婦女要來燒香跪拜了,而祈求有幾種:
求子者,擲茭許願,若獲註生娘娘允準,可將壇上所供奉的花簪插在髮上載回家,祈求早日懷孕得子。
祈求註生娘娘保佑孩子平安者,自備用紅紗線串上古錢的項鍊,於祭拜完後將之套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萬事平安。或以鎖牌、銅線在香煙上燻焚後貫以紅線懸於小孩的胸前,以拔病魔,稱為綰絭。
小孩生病時帶孩童到註生娘娘跟前,上香許願擲茭,獲得允諾後,即可將神前所供奉的小繡鞋,用紅紗線串上掛在病童頸上帶回家,痊癒後則於次年此日另製新繡鞋獻還。
家中如有年齡16歲的子女,也要向註生娘娘禱告,感謝註生娘娘保佑子女順利成年,並供奉紅龜粿。
  關於註生娘娘的由來,可謂是眾說紛云,有人所供奉的是佛教的觀士音、九子母,有人則是信奉道教的碧霞元君、西王母。在民間的信仰中,則相信註生娘娘是臨水夫人、金花娘娘或是媽祖。另外,民間有人供奉「天仙」、「送生神」、「送神娘娘」、「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和「送生娘娘」等。這些和生育有關的神,有的是從媽祖和觀音演變而來的,有的則是從巫女而來。

天上聖母

湄洲,是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東南海中的一個小島嶼,疊山環海,風景奇佳,島中的居民不多,均以捕魚為業,民情諄厚而精勤。在五代十國的未期(約 943年),閩王王廷政屬下的一個都巡檢林愿,祖先代代做官,妻子王氏。告老還鄉後,居於福建莆田湄州島紅螺鄉,由於樂施好善,人稱為林善人,夫妻結髮,生下一男五女,長子林洪毅,身體虛弱,夫妻甚感子嗣單薄,日夜齋戒沐浴,向觀音菩薩虔誠的祈禱,希望能庇祐再添一子。某夜,媽祖的母親在睡夢之中,隱約看到觀音菩薩賜他一粒藥丸,把藥丸吞服後,不久就懁孕了。時值北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 960年 )三月二十三日的黃昏時候,天空佈滿了彩雲,從西北方有一道紅光射進寢室,光輝燦爛,耀眼奪目,室內異香氤氳韻不散,此時,王氏感覺肚子開始陣痛,順利生產了第七胎兒。
林氏夫妻看到所生的嬰兒又是女的,有點失望,但仔細瞧著,這嬰兒與眾不同,且是觀音菩薩賜靈丹所生,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出生時,並不號啕大哭,反而對著人微笑,取名林默娘。
  據說,林默娘在四、五歲時跟隨父親到浙江定海普陀山遊玩,林默娘看到了觀音的塑像,就一直目不轉睛地默默地注視著,此後,就擁有非常奇異的感應力量,可預知吉凶禍福,幫人消災解難。八歲就塾讀書研讀經史悉解文義,過目不忘,平日喜歡焚香禮佛。在十三歲的時候拜道士玄通學法術,得以傳授「玄微秘法」,能替人醫病,到十五歲時,得一仙女授予銅符,之後就漸漸學會替人驅邪治病。自從有了超感應力之後,鄉里及城鎮的人,不論遠近,都來找她治病或卜算吉凶休咎。
  除了治病及預知吉凶禍福外,林默娘最令人敬佩與崇拜的就是拯溺神力。
  漁民們在海上航行,難免會遇上大風巨浪,以至舟船沈覆,漁民遇溺斃命。這時,有一些遇到海難,能僥倖得以保命逃脫歸來的漁民們都說:「當時,大家都落入水中,危急之間,隱約看到一位紅衣少女乘坐一張草蓆之上,在海上穿梭往來,一一將溺水的人救上岸,之後,少女便不見了。」當獲救的人們回到家,才知到是家里人去求過林默娘,而林默娘也答允拯救他們。此後,人們就稱林默娘為神女或龍女。
  十六歲時,有一天,聖母不慎墬落深井中,鄰人驚呼趕來搶救,可是奇怪的很,她從井裡被人救出時衣裳沒有打濕,而雙手捧著一雙神仙銅符,她得到這件寶物加以研讀後,遂得通靈變化術,驅邪玄妙之術,因她神通宏大,法力無邊,可治癒萬病,故離開故鄉周遊救世,從此她的聲譽傳佈遐邇。
  十七歲時,有一天湄洲港有一隻商船適遇大風觸著暗礁而傾覆,舟人大聲呼救時,聖母趕到投草數根於水中皆化為大木,舟人攀住大木乃得慶生,聖母之功大矣。
  十九歲時,有一天,她忽然在織布機上打瞌睡,夢見波濤洶湧,她父親與其兄的船被風浪打擊翻覆,於是她急忙泅前搶救,用嘴啣住父親,另以手拉著哥哥奮力游回陸岸,正在極力和浪濤掙扎搏鬥間,忽聞母親呼叫聲急忙回應,口一開她父親遂沉沒於惡浪海中,她醒後向母親哭縷述夢中情景,她母親以為夢中事情不足為憑信,可是過了不久噩耗果然傳到,她父兄在歸途中卻遇風浪坐船覆沒,其父不幸沉溺駭浪中,於是禮佛益堅。
  二十歲時,莆田適逢大旱,數月未得雨水,井水盡乾,草木俱枯,人畜死者不計其數,聖母乃應縣官之請禱天祈雨,未幾大雨沛然下降,眾民大喜感謝聖母恩德不已。
  二十二歲時,西北方出有兩惡神,名曰千里眼、順風耳,人民受其作祟損害非淺,最後於桃花山被聖母降服,改邪歸正收為左右二將,終日協助聖母救渡舟車受難之行旅。在每一座媽祖廟中均可見在其法像兩旁侍立金王千里眼及柳王順風耳兩位將軍。千里眼神像,青面獠牙,眼觀千里,專門替媽祖眼觀千里災效。順風耳神像,紅面獠牙,耳聽八方,為千里眼之弟。陪待媽祖身旁,為她耳聽四方哀告。
  廿六歲時,自春夏每日下雨不止,田園人家皆被水流失,民無米可炊,無處可居,地方官仍求於聖母,聖母亦不忍萬民受災,聖母曰:善哉!善哉!皇天將哉,皆人間做惡之所致也,吾今願代萬民對天謝罪,即焚香燒符對天默禱,傾刻間平地忽起一陣狂風掃開濃雲,天即放晴,忽見一條蛟龍自水中滾起騰雲而去,其普濟逸事不勝枚舉。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  987年),九月初八,林默娘告訴家人說:「明天是重陽節,我也想去登高,避開這喧嚷無比的塵寰。」而九月初九正是重陽節,家人以為她只象民間一般人去爬山登高遊賞罷了,不以為意。第二天一大早,林默娘梳洗完畢,便盛裝出門。當她登上湄州的高峰時,竟然在白雲峻嶺之間,如踏平地一樣,悠揚地隨風而去,這時,只見雲端射出了五彩紛繽的光芒,一對金童玉女迎接著林默娘連袂飄飄地昇天而去。
  鄉里人為紀念她的功德,建造廟宇奉祀,稱她為『通賢靈女』。
  宋微宗宣和四年,允迪受命出使高麗國,在海上竟遇上大風浪,得媽祖保佑而能平安歸國。因此,媽祖得到朝廷的第一次賜號--微宗傳旨賜給林默娘一塊「順濟宮」的廟匾。
  宋宣和五年賜封為「南海神女」。
  宋高宗時,詔封為「崇福夫人」。
  宋高宗紹興廿九年,再詔封為「崇靈惠昭應夫人」。
  宋光宗時,嘉封為「靈惠妃」。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媽祖因庇護漕運有功,受封為「護國明著天妃」。
  明太祖洪武初年,媽祖庇護運送數百萬石船隊安全抵達目的地,明太祖便敕封媽祖為「昭應德正靈應子濟聖妃娘娘」。
  明成祖時,嘉封為「護國庇民普濟天妃」。
  在明朝時,媽祖一再地昭應顯靈,以救助有危難的人民。明成祖永樂年,拯救杭州的百戶郭保脫離海難。明憲宗成化年,二次拯救保佑杭州給事中陳詢順利出使日本。明世宗嘉靖十三年,拯救給事中四明陳侃脫離海難順利抵達琉球島。
  於是,福建沿海的漁民,每遇風浪而得到媽祖拯救的,返岸後都大興廟宇祀奉。
  明未清初,鄭成功率領部下,決定乘船跨越海峽收復台灣,船卻在台南鹿耳門不幸擱淺,無法前進,得媽祖顯靈昭應,以潮水助之,順利把荷蘭人打敗而收復台灣。並於永曆十六年九月大興土木,建鹿門聖母廟(台灣的第一座媽祖廟),以答謝媽祖的救命之恩。
  清朝康熙十九年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康熙廿二年靖海侯施琅將軍攻臺澎時有「神靈顯應」奇蹟出現,凱旋回師後奏。康熙廿三年,皇上敕封林默娘為「天后」,後來又加封為「天上聖母」,並且派遣使者至湄州祭祀,又撥國幣擴建媽祖廟宇。
  清聖祖時,嘉封為「天后元君聖母娘娘」。
  清朝雍正四年,撥國帑擴建廟宇,并遣使到湄州致祭。天后宮數以千計,但稱得上天后宮之首的要算福建莆田的湄州祖廟了。湄州,是媽祖降生和升天的地方,建廟年代比較悠久,此廟創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已有千年歷史,湄州的媽祖廟,創建的時候,規模很小,編竹葦茅,非常簡陋,但是經過宋、元明清四代多次重修重建,極其富麗堂皇,廟宇前臨大海,潮汐吞吐,激響回音,有「湄州潮音」之譽。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屆時遠近漁民都來朝拜,還有台灣的「湄州媽祖進香團」前往進香,有時多達數萬人。
  在台灣,由於歷史的因素,媽祖由中國大陸的福建,遠道供請而來。因此,台灣慣例規定,每年恭奉媽祖,都需要環島一周。即使是日治年代,奉媽祖的慣例,亦只是以三日改為一日,習俗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在三月十九媽祖誕當日,先由當年請來媽祖的北港民眾開始供奉,例由北港渡海回福建湄洲謁祖,回程時在定平港登陸,同日回到北港,即舉行環島繞境儀式。同時亦保留不少祭媽祖的傳統。
同時亦保留不少祭媽祖的傳統。

黑面觀音佛祖


觀世音,原出自《佛經》,梵文意為傾聽人世間悲慘的聲音,觀世音就是傾聽人世間悲音的菩薩。眾生如遇難時只要喊他的名字,讓其觀到「世音」,他就會前來救助,是中國人心中最慈悲的女神。唐朝時,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把「世」字去掉,簡稱為「觀音」,也稱「觀音媽」或「妙善夫人」。
  據《佛經》說:觀世音本為印度一位國王的長子,名叫不煦,和父親及弟弟都隨釋迦出家修行,後來釋迦牟尼佛給他父子改了名,父親稱「阿彌陀佛」,兩個兒子稱為「觀世音」與「大勢至」。觀世音在左掌慈悲門,大勢至在右掌智慧門,共同襄贊阿彌陀佛的教化,合稱「西方三聖」;密教中卻認為聖觀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能引導世人超昇至彼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東南亞、西藏等地都是男身,起初傳到中國也是男人形象,唐末以後才有女身出現,而且變化多端。
  觀世音並非只有一神,在《佛經》中有所謂「六觀音」、「七觀音」和「三十三觀音」之別,一般民間所奉祀的「聖觀音」是六觀音之一。所有觀音的造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表現。因為世間如同苦海,那個眾生沒有痛苦?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特別忙碌,唯恐兩隻眼睛看得不夠周詳,兩隻手忙不過來,就發展成千臂千眼等形象。
  傳說觀世音的聖靈經常普濟百姓,世人稱為「慈航菩薩」。古時兵災禍變常起,百姓的心靈祈求神佑,由於祈望著共同的意向,無形中提高了觀世音的信仰地位,俗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民宅的祭祀上,觀音與關帝、土地公共為主神。
  關於觀世音的由來,有多種傳說和故事,而且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觀音形象。從正統的佛教觀點來看,觀世音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神佛;大約是在西元前六到五世紀之時,佛教在印度創建之後,隨之傳來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西元二六五到五八九年),當時由於戰亂頻仍,中國人因此多半將精神寄託於神佛的崇拜之中,加上漢代之後,佛教經典大量翻譯進中國,因此有關觀世音的經典及崇拜,也就愈來愈在民間普及了。
  華夏諸神中,觀世音俱有最多變的形象,可能多達十五種、三十三種或三十七種不等。而且從佛教的教義來看,其認為一切諸法都是空無實性,事物的一些變化,也只不過只是幻覺而已。在許多民間的故事和傳說中,當人們遇到危難時,菩薩就可以幻化出無數種形象,解救人們於危難、險阻之中。
  《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就是說,這一位菩薩,凡聲音可到之處,就會出現,打救世人。衹要你口中唸〔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菩薩聽到你叫他的名字,他就會到來,為你除苦惱。故此觀世音有千個化身,應任何人的呼召。
觀世音菩薩
在佛教的諸多神祗中最廣泛地為信徒所敬仰者首推觀世音菩薩,自古以來即被尊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慈航尊者、 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佛祖媽、觀音佛、南海觀世音、大悲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但最普通的是稱為觀世音。《佛教大辭內》注:「觀音,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又說:「觀世人稱彼菩薩之音而垂效,故云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而稱觀世音為觀音,是自唐代避李世民之諱,沿用至今的。
拜菩薩是佛教徒一種普遍的信仰,他們把菩薩看為神,相信拜她,求她定能獲得「百病消除財富茂盛,六畜興旺,合家平安」。菩薩的意思就是上以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乘修行者。因此可說修道的佛教徒就是菩薩。
傳說觀音是阿彌陀的大兒子,他起誓大愿,化為三十二種的形像,來到世上救人類。有時候化身為南海准提,具有一千雙手,一千個眼睛,要救航海中的罹難者。有時候化身為送子娘娘,是中國婦女最尊敬的。特別為不生育的婦女所服事,每天燒香不絕。有時候他化身到大眾間來,他卻不會犯罪,為要救人的罪,在最危險的瞬間到最黑暗中,來尋找罪人。他是介于阿彌陀佛與人的中間,做個中保人物,保護貧困病苦的人,所以人們稱他為大慈大悲。
一種傳說,觀世音父為妙庄王,母為寶德后,觀音為他們第三公主,名叫妙善,愛修行學怫。到白雀寺出家,觸怒父王,把她處死。她的靈魂調游陰府,回陽后,再到大香山苦心修練,成了正果,后來又去濟度她的父母。因為她是慈航降生,救世間急劫,于脫卻凡胎以后經中國東海普陀落迦山轉往中原,并渡眾生。施藥 、持蓮,千手等觀音總號,都是在中國普渡眾生時的現象。
書中的觀音造型,則為白衣,赤足,跌坐在蓮花台上,左右善男、龍女侍立,背景為竹林、山岩。山上還有三個字「南普陀」 。

主殿

                                                                    主殿